top of page
搜尋

Marcella整理手記-跟山下英子學「一日斷捨離」的3個覺悟


早前參加日本斷捨離始祖主山下英子老師的「一日斷捨離」課程後,終於理解為什麼她說:「斷捨離是人生的登山入口」,用一個精妙的比喻點醒了我:當我們背著過多包袱登山,還沒開始享受旅程就已精疲力竭,這不正是多數人的人生寫照嗎?


▋96%物品正在消耗你!驚人的「物品意識比例」山下老師現場分享了一個震撼數據:我們對生活物品的認知,僅有4%處於有意識狀態,高達96%都處在無意識領域。其中更有8%是完全無用的「隱形負債」,它們悄悄侵蝕著我們的居住空間、時間與能量。這讓我突然看清:原來我的衣櫃裡,藏著這麼多從未穿過的「能量吸血鬼」!


「物品的價值不在本身,而在與你的關聯度。」老師這句話徹底翻轉了大家的認知。她以茶杯為例:當我們頻繁使用時,清洗收納的付出都值得;但若只是閒置積灰,它就成了消耗能量的負債。這正是斷捨離核心,以「自我時間」為基準。


▋從「物品整理」到「自我探索」的三層昇華在實作環節,老師帶我們用「衣服感受實驗」體悟斷捨離真諦:


  1. 初入手時的悸動(100%關聯)

  2. 三個月後的平淡(50%關聯)

  3. 三年後的麻木(0%關聯)


這個過程像極了人生的縮影。我發現衣櫃裡那些「總有一天會穿」的衣服,其實都在訴說著自己對過去的執著與對未來的焦慮。當我們在有限空間只保留「現在進行式」的衣物時,奇蹟發生了——不僅衣櫃變輕盈,連做決定都變得更果斷!


▋斷捨離教我的「能量管理學」山下英子老師的「俯瞰式思考法」讓我學會用上帝視角審視生活:

✓ 空間成本:那組收藏杯佔用半個櫥櫃

✓ 時間成本:每月要額外清潔30分鐘

✓ 精力成本:每次找東西都要翻過它們


當我把這些隱形成本量化後,終於理解為什麼總覺得累,原來我的能量都被物品「綁架」了!


現在我建立「物品週轉率」機制,每季檢視使用頻率,讓家中的每件物品都像精選店陳列品般「在職在位」。


實踐斷捨離後,我體悟到這不只是收納術,更是「人生減法哲學」。當我們停止為無效社交、過期目標和虛假需求買單,就能把珍貴的能量留給真正重要的事。現在我每天早晨睜開眼,看到的不再是雜物,而是清晰的人生選項,這或許就是山下老師所說「找到登山入口」的真義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